新生兒常見的器官問題就是心臟缺損, 光是美國每年就有 35,000位新生兒發現心瓣膜缺陷, 發生機率是每250人就有1人
常見的是心瓣膜過於狹窄, 血液不易順利通過或堵塞, 無法手術治療, 而是用機械, 人心捐贈, 或者豬心瓣膜三種方式取代, 然而這三種方法壽命有限, 新生兒成長過程中須進行多次手術
新生兒常見的器官問題就是心臟缺損, 光是美國每年就有 35,000位新生兒發現心瓣膜缺陷, 發生機率是每250人就有1人
常見的是心瓣膜過於狹窄, 血液不易順利通過或堵塞, 無法手術治療, 而是用機械, 人心捐贈, 或者豬心瓣膜三種方式取代, 然而這三種方法壽命有限, 新生兒成長過程中須進行多次手術
白血病是兒童和年齡小於20歲的青少年罹患癌症造成死亡主要疾病.目前對於白血病治療,以化學療法殺死癌細胞後加上造血幹細胞的移植為主.但移植後的10-20%失敗率.原因在於幹細胞無法發揮有效的分裂和分化功能,以補充足夠的血液細胞.
科學家發現抑制基因Gfi1b表現,可以增強骨髓的幹細胞的活性,並使幹細胞離開骨髓進入周邊血液,增加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成功率.這項研究已被發表在血液期刊 (Blood).
2010/09/17 00:37【記者陳元春/台北報導】
坐骨神經受傷超過3公分患者,再站起來不難!國衛院研究團隊昨天發表一項細胞移植技術,利用加入神經幹細胞與生長因子的神經導管,植入坐骨神經損傷的大鼠身上,短短一周就能讓大鼠恢復行走,未來可望用於中風、坐骨神經與脊椎受傷患者的神經修復、重建,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,預計明年九月可望進入人體試驗。
費時四年,國衛院研究團隊昨(16)日發表「神經幹細胞及生醫材料應用於神經創傷的修復」技術。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邱英明昨天指出,研究團隊把加入神經幹細胞與第一型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(FGF1)的神經導管,移植入坐骨神經受傷一公分的大鼠身上,短短一周,就能讓大鼠恢復行走能力。
2010/09/16 11:48
(路透華盛頓16日電)美國與法國研究人員今天指出,罕見基因型貧血病患,經過試驗性基因療法後,可望不再仰賴輸血活命。
這項報告刊登在「自然」期刊(Nature),是基因療法領域中罕見的成功,不過研究人員等專家認為仍有進步空間。
〔中央社〕坐骨神經或腓神經受傷而不良於行,將因神經幹細胞的應用,出現治癒機會。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邱英明今天表示,從腦中取出神經前驅細胞,經培養可刺激神經幹細胞的生長。
ScienceDaily (Sep. 14, 2010) — The first randomized, placebo-controlled U.S.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the use of bone marrow-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 (BMC) in patients after a ST-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(STEMI; severe heart attack) demonstrated a strong safety profile for this cell therapy, based on phase 1 results published in the September issue of the American Heart Journal.
"主播夫妻檔蔡沁瑜和李猶龍今年七月才開心宣布懷第二胎,現已五個多月,原本全家籠罩在迎接新生命的期待中,卻因二歲老大罹患[急性淋巴性白血病]後全變了調..."
這是2010年9月4日的新聞 ,因為陳猶龍夫婦是知名媒體人 ,相當受到矚目,有許多人問到罹患血癌, 是不是馬上用骨髓或臍帶血移植?答案是: 要看病患年齡以及白血病類型!